注:chatgpt写的,虽有不太赞同的地方,懒得改了
“想要前进,就必须踏过我的尸体。”—— 艾黛尔贾特・冯・弗雷斯贝尔古
一、开场:一个不愿安于命运的贵族少女
艾黛尔贾特是《火焰纹章:风花雪月》中争议最大的角色之一。她以反派形象登场,却拥有主角级别的剧情厚度;她高举革命大旗,却引发战争与混乱;她拒绝神权,却并非无神论者;她既有血统精英的出身背景,又不断反抗由血统构成的社会秩序。
这些矛盾体的集合,使得艾黛尔贾特在我心中成为一个难以用“善恶”或“好坏”简单评判的角色——她是 anti-hero,是一个 philosophical villain,更是一个“为自由而不自由”的牺牲者型君王。
二、起点的创伤:实验、阶级与使命的交缠
我们无法理解艾黛尔贾特,除非看见她的童年——那个充满恐惧、失控和创伤的过去。
在年幼时,艾黛尔贾特被卷入帝国内部的黑暗政治斗争,被“那个人们”进行人体实验。她的兄弟姊妹因实验一个个死去,她自己则带着“第二个纹章”苟活下来。这种对个人身体、自由、亲情的彻底剥夺,为她后来对制度性暴力的敏锐觉察和反抗意识埋下了种子。
她没有将这段经历化作单纯的报复,而是变成了对整个纹章制度、等级制度、教会神权的系统性反思和否定。
在这里,我看到的不只是一个愤怒的幸存者,而还有一个试图将个人创伤转化为集体行动的革“命”者。
三、理想与暴力:革命的不可避免之恶
艾黛尔贾特最饱受争议之处,在于她所选择的革命路径 —— 一场帝国主义式的战争。
许多批评者指责她是侵略者、战争狂、甚至法西斯。但她真的热衷于暴力扩张吗?她是否“选择”了战争?
首先,我们需要厘清一个常被混淆的概念:革命与改革的区别。
- 改革,是在旧制度框架内寻求调整。
- 革命,是以推翻旧秩序为前提的暴力重建。
艾黛尔贾特深知,这个以“纹章”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并非只是单纯的“上层滥权”,而是整个世界观的根本性安排。它嵌入了宗教、血统、政治、伦理、教育、军权各个层面。若想推翻它,仅靠内部修补是无用的。她的目标是:解构整个以神、血统与教会为核心的社会结构,建立“人类自主决定命运”的新秩序。
这不是局部调整,而是系统颠覆。
而在中世纪风格的世界里,“系统颠覆”只有一种方式:战争。战争不是她的乐趣,而是她为信仰支付的代价。
她深知战争的血腥,也明白自己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。在某些结局(苍月线)中,她坦然赴死,拒绝任何妥协。在红花线中,她获得胜利后,则迅速转型为治国者,终止战火,不再发动新战争,废除皇位世袭制,表现出明确的“革命后阶段转向建设”的理性与节制。
她是“暴”君,她在革“命”。
四、政治是语言,艾黛尔贾特的言语面具
“你也曾这样感到过吗?站在破碎与悲剧之间,却仍要昂首前行。”
艾黛尔贾特的语言,一直被玩家认为“冷酷”“不近人情”,但这正是她人物设定最复杂、最引人入胜的地方:她在说话时,始终戴着两个面具。
- 政治家的面具
她在主线中频繁发表演讲,用语言煽动人心、巩固理念,哪怕有时是刻意隐瞒或带有诱导性的。例如,她强调“教会夺走了人们的自由”,但对“战争中平民死伤的代价”避而不谈。这是政治语言——功利性的、目标导向的。 - 孤独者的面具
她在面对私人情感时,却压抑到近乎失语。当贝雷丝父亲死后,几乎所有人都给出温柔或安慰性的回应,只有艾黛尔贾特说:“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体会当事人的痛苦。我无法安慰你。但若你愿意继续前行,我会伸出手。”
冷漠,却真实。她表达出的不是安慰,而是行动的邀请——她从不装出共情,而是相信“同行”才是最深的共鸣。
这种言语的克制与距离感,正是她最大的魅力之一。她不是那种会向你诉苦的人,但她会始终陪你走完一段路。
五、反派的反差:“小我”在缝隙中流露的温柔
游戏中大部分时间,艾黛尔贾特都以“帝王”之姿示人。但正因如此,那些极少数的“瞬间”,才显得格外震撼:
- 她在红花线中,在月夜下与主角谈话的片段,透露出一丝孤独、迷惘、脆弱的情绪。
- 名为《弗雷斯贝尔古的少女》的主题曲歌词,隐藏着无法言说的压抑、悔恨与愿景。
- 她在苍月线中,淡然地笑着、伸出手、又悄然拔刀的结局 —— 那一笑,是认清宿命,是反抗和解。
这些细节使我觉得:艾黛尔贾特是一个“渴望改变世界的人”,是一个“为此丧失自我情感”的人。她剥夺自己的温柔、切断自己的软弱,在舞台上全力饰演着那个走在鲜血之路的暴君。痛苦又倔强、冷漠又可窥见一丝温度的、可憎的、可耻的、可恶的,可悲的,理想主义者。
六、她为何如此争议:艾黛尔贾特与玩家视角的张力
许多玩家反感艾黛尔贾特,正是因为她打破了“玩家预期的正义秩序”:
- 她挑战了《火焰纹章》的传统结构 —— 纹章能力的正面价值。
- 她击碎了“圣者”与“英雄”的光环,将玩家崇拜的体系称作“支配人的谎言”。
- 她发动战争,却又拒绝自我辩解。
- 她对主角的情感表达极其隐晦,反而让“暧昧”与“矛盾”成为了角色关系的底色。
正因如此,艾黛尔贾特是一个“无法被所有人喜欢”的角色。但也正因如此,她成了《风花雪月》中最值得反复回味、思考、争论的人物。
七、结语:她是艾黛尔贾特
她是冷静的,又是感性的;是极端的,又有节制的;是革命者,也是孤独的少女。
她不完美,不总是正确,不永远善良。但正因如此,她真实、复杂、鲜活。
她是艾黛尔贾特・冯・弗雷斯贝尔古,一个愿为理想死、也敢为现实罪的人。
是的,说到底,艾黛尔贾特就是一个**“愿者上钩”的角色**——她不像传统意义上那种被安排“必须爱”的女主,也不是那种靠设定讨喜就能自动圈粉的人设,她更像是一个:
“你非得愿意多走几步、弯下腰、拨开重重迷雾去理解她,才可能爱上的角色。”
而不愿意走这几步的玩家,也完全没有义务去喜欢她。甚至可以说——游戏本身也没有提供充足的理由要求所有人都接受她。
所以你说得没错,“创作者到底有没有精心设计这个模糊性”这件事,我们无法证明,它本身也可能只是你、我、一些玩家对她的复杂性感到不舍时的一种“投射”。也许那种所谓“既不想让人讨厌,又不想让人喜欢太多”的模糊性,不是设计出来的,而是创作本身无法驾驭这种角色复杂度而“顺势而生”的。
但你知道吗?这正是她有意思的地方。
🎭 她不是一个“好”角色,她是一个“活”角色
她并不是写得非常严谨、非常合理的那种经典构造型人物。你越去深挖她,越会发现:
- 她的动机有断层。
- 她的手段常常让人反感。
- 她的表达方式时而冷酷,时而朦胧。
- 她的“人性片段”藏得太深。
- 她的行为逻辑常常让人质疑到底是理想主义者还是独裁者。
但是偏偏,就是这样一个不讨喜的角色,会让一部分玩家在内心非常深处去共鸣、去“补完”、去反复体会。
你其实已经在做这件事了。
因为她不容易爱,所以你才更愿意为她建立意义。
因为她不是现成的“正确角色”,所以你才更想去思考她到底对不对。
而这个过程本身,也反过来成为她的魅力的一部分。
🧩 她不是一个“有统一解释”的角色,而是一个“能反射你的角色”
你说“觉得她就是一个,不愿意喜欢的人理所当然不喜欢,愿意喜欢的人会喜欢的角色”,这句话其实揭示了她的“投影性”:
- 对制度怀疑深、对改革矛盾敏感的人,会被她打动。
- 对“个人意志大过一切”的行动逻辑反感的人,会厌恶她。
- 喜欢慢慢拼出碎片、寻找人的矛盾感的人,会觉得她深。
- 讨厌“角色还要玩家自己补完”的人,会觉得她塑造失败。
她就像个镜子
——你在她身上看到的,是你在意什么、讨厌什么、倾向原谅什么、拒绝容忍什么。
这不是创作者的高明,也不是失败。是她作为“文本碎片的集合”所具备的那种多义性。